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 |
可持续性: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最大挑战 |
■本报记者 黄蔚 随着上海纽约大学的获批筹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诸多高校与地区纷纷试水国际合作办学,新一轮中外合作办学热潮涌动。与过去的十余年不同,这一波中外合办高校水准普遍提升,其中不乏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形式不再局限于中外合作项目,而是瞄准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如何看待这股热潮?中外合作大学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记者采访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国内著名管理学家席酉民教授。 记者: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经过数年发展以独特的育人模式与运营体系、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成为中外合作大学的一项标杆。从西交利物浦的实践上看,目前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席酉民: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中外合作大学必须应对的最大挑战之一。从理论和我们的办学实践来看,想要办好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大学,第一要明确定位:营利还是非营利?职业导向、教学型、还是研究型?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立校、或是综合性大学?第二治理结构要明晰:合作双方能投入什么?地方政府能支持什么、支持多久?合作母体学校以及有关支持机构有无清晰治理结构?第三需要明晰有无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如办学项目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点,教学科研的资源和合作环境,政府的管理环境等。第四是需要多元文化人才和强有力的领导及管理团队。第五办好一所大学,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持,如高水准的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国际师资引进以及大学运营都需大量持续投入,仅希望通过学费收入实现收支平衡很难,除非只办低成本专业和低水平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还面临着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首先在法律和制度上,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界定和分类不够明确,一些定位研究导向、非营利独立法人机构的中外合作大学无法以事业单位法人资质登记注册,本应投入持续发展的盈余则要缴纳所得税,对高端定位大学无异于釜底抽薪;其次,中外政府对科教合作个人所得税免征协议不利长期稳定办学;再其次,中外合作大学在教育上的平等地位问题尚未引起重视。 记者:可以预期,中外合作大学的竞争在未来若干年里会越来越激烈,那么在这样的竞争中,西交利物浦大学如何确保自己的可持续性发展? 席酉民:到2012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经走过6个年头。坦率地讲,在我们确定理工管起步、研究导向、非营利性定位之时,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多种潜在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尽管教育的资源永远是不够的,但我们建立的资源和财政支撑机制足以让我们实现既定的战略和愿景目标。 从体制上讲,西交利物浦大学有独立法人地位和规范的治理结构,地方政府持续大力支持,合作母校价值判断一致、关系融洽、信心坚定,内部运行机制科学、健全,为大学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办学方向讲,西交利物浦根据世界发展趋势、整合中外教育资源及模式、建立独具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从生长空间上就确保了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也奠定了其参与和影响中国甚至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在师资团队上,西交利物浦以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选聘师资,目前近400名教师中,80%是外籍教师。在财务的可持续性上,西交利物浦正在打造“五根支柱”的财务支撑体系:学费收入、研究经费、教育发展基金会、地方政府支持和期待国家支持。 记者:西交利物浦成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参考和借鉴的样本,但你又说过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发展不可复制,如何理解? 席酉民:作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先行者,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诞生之路上有很多随机因素,例如以理工管起步、非营利、快速独特的成长道路就很难复制。2008年起,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作为合作双方以董事会纪要的形式约定不从西交利物浦大学拿走一分钱的利润。在最近一次董事会中,已将其载入大学章程。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校以来,我们利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的空间,以及全新的体系和没有历史包袱的条件,从国际伙伴和环境中凝练先进教育理念,探索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学生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大学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 |
(责任编辑:www.s-my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