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整版 选最优秀的大学生进组织(节选)
2012年10月19日15:48
中外携手,精英工程人才培养同行
为了突破国际化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稀缺的瓶颈制约,华东理工大学从培养体制、办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方面探索符合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要求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外合作办学 集中示范效应
在2012届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64名中德合作培养毕业生中,48人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不来梅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香港大学等录取为研究生,录取比率达75%,继2010届的59%和2011届的67%之后,再创新高。 2008年3月30日,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以“一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为题,报道了中德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4级学生朱羽廷在德国的学习情况。
中德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实行合作办学,学生经过2年半在国内、1年半在德国的学习,考核合格后分别获得华东理工和德国合作学校的学位。作为华东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设立的第一个学院,中德工学院显示了集中示范的效应。
学院在国内外与几十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生实习协议,学生在这些单位能够学到成为一名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单位包括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拜耳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等。在德国学习时,德方指定1人负责落实该项目实习企业,学校指派2位教授负责,每届都有一半以上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
2010年5月,中德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成为上海仅有的2家通过国际认证的学校之一。该合作办学项目两次被DAAD评为优秀项目,同时被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评为“德中高校合作办学示范项目”。
由于中德工学院良好的示范效应,合作者认为华理很“实在”,基础扎实,愿意建立或者进一步加深合作关系。自中德合作项目实施以来,中德工学院作为对德合作交流的桥头堡,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由一批德语国家高校共同组成的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层次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及合作研究的合作交流体系,包括: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汉堡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大学等。
为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华东理工大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就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联合培养进行了探讨,达成了共识,联合共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
该校与美国里海大学通过学生联合实习、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轮流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合作,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就联合共建化工、过程机械等专业已达成合作意向,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英国女王大学开展了本—硕—博培养合作。
2009年,该校与法国19所化学化工工程师研究生院联盟(Fédération Gay-Lussac)签署了“3+3”本科—工程师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备忘录。该校化工学院于2009年9月启动该项目。自与法国工程师学校联盟(FGL)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进展顺利。
据化工学院副院长赫崇衡介绍,学院里每个年级都有交流生项目,按2009年的规模,交流生已经占到学生总量的1∕8左右。
“一年级3个项目里,和FGL的合作项目最成熟、规模最大。”赫崇衡说。法国的工程教育国际知名,FGL是一个由19所工程师学院组成的高校联盟,专门从事精英工程教育,其毕业生地位和学位含金量都很高。按照协议,学生在华理读3年后,成绩合格并且达到法语水平要求,就可以到FGL联盟大学里再学习3年,符合要求的就能拿到华东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和法方的工程师硕士学位。
在选送学生至国外高校与企业学习的同时,华东理工大学还与国外大学合作在国内联合办学。目前,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合作已初步形成了总体合作框架。双方同意合作成立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并以生命科学、绿色科技以及航天航空作为合作办学的学科重点,合作开展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