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模式的研究
黄莉萍 叶文红 彭薇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04)
摘 要: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务贸易平台上已适度开放,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将促使高职教育更快、更繁荣地发展。本文总结了我国目前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几种模式,并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今后在国际教育合作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合作 合作模式
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务贸易平台上已适度开放,其中职业教育是优先开发的领域。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极大挑战,这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就是国际化道路,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与先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寻求友好交流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办学,来提高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持自己的特色。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在这样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证明了这是一条行之有效之路。
一、国际合作的基本模式
为了规范中外办学的秩序和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我国于2004年7月1日正式公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并于2006年10月1日对有关中外职业技能培训办学颁布了《中外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中外合作、国际交流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各院校在开始时大都采取派遣留学生和聘请外教、教师进修的办法,这是初级阶段的办法,随着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不断发展、交流日益深入,各学校根据各自情况发挥特色和专能,扬长避短,广博众览,使得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交流合作势态,初步归纳,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1.董事会式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可在合作的院校成立董事会(或理事会,下同),作为双方合作平台和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主要对教学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沟通双方意见,根据董事会职责行使职权,董事会成员,不应仅限于办学各方人员参加,还应聘请与办学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参加。特别应该聘请有教育经验和教学领导水平的专家担任校长,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应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权和行政管理职权,提出有关办学机构设置方案和主要人事聘用建议,报董事会批准。逐步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以便培养出符合双方要求的合格的人才。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已为众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用。
2.委员会式
在国际合作中除采用董事会形式外,在实践中,有的院校采取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的形式。一般以双方对等的人员组成管委会,作为最高权利机关,共同联合管理学校。也有的采取其它名称,如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等,其职责范围由双方协商确定,委员会的组成、名称、人员亦由双方领导、教学骨干和部分知名专家组成,通过管理委员会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把这一目标落实到各个专业中去,还可在各系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便于相互沟通和交流。同时,订有专门的章程,双方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这种合作机制,保障了双方工作顺利开展。
3.联办式
即是在合作中采用联合办学形式,一般学生学习年限采取1+1,1+2,2+2或X+X等,不一而是,如果是2+2,即是前2学年在中国学习专业基础课及语言,后2年赴国外进修专业学习及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对合格的毕业学生同时授予两国政府相互承认的学历学位。双方商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从教学计划编制、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取、教师的选派和老师授课由双方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分析、论证后协商确定,根据双方确定的教学方案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全面的教学活动。这种合作的模式,也普遍被各高职院校所采用,只是学习的年限和时间,根据各自的情况和需要而定。
4.聘任式
不少高职院校采用聘任外教的办法,这是一种比较通用简单而可行办法。互聘教师,加强师资交流,特别是中方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加强智力引进是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高职院校大都也是先从这一做法开始,操作简单可行,方式灵活多样,既可短期也可长期,既可语言方面,也可不同专业和各类学科。外聘教师已成为我国各类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专业建设不可缺失的力量,对推进学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5.培训式
这是指国际合作中采取短期培训模式,采用这种方法的院校一般以国内学习为主,在学习期间或结束后,根据双方协议赴国外短期培训或考察或实习,结合两国的重点专业和优秀管理经验,进行比较学习,通过比较,达到取长补短,填平补齐,弥补一方之不足。各院校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选拔优秀的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国外优秀专业,如德国的汽车专业、日本IT专业,通过短期突击,特别是在各类实训基地,进行短期强化专业培训,既可学习专业技术,又可学习语言,只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即可发给修业技师证书。除了选派学生外,还可以选派各校的教师互相进修或培训。
6.奖学金式
不少国外教育机构或企业与中国高职院校的合作,是通过设立奖学金或奖学基金和捐赠的形式实现的。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支持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宣传他们自身的形象,作为一种吸引人才的手段起到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7.学术交流式
双方通过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会或科技信息交流会等活动,开展国际间高职院校的各种交流合作关系,旨在加深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各类学术交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会,交换发表各自的学术论文,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信息和动态,促进了双方在办学理念、办学手段等方面互相借鉴和学习的作用,可由中外一所或几所院校发起,经过充分酝酿准备后,正式开会作主题或交流发言。也可由政府搭台,中外院校参加,总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外,根据需要或假期间师生组团进行互访,参观学习,让更多的师生了解中外高职教学理念、学校文化氛围,学生实习实况,教师工作和敬业精神等,有利于提高双方教学水平。
国际合作也可以通过科研项目为纽带进行,这种合作一般是双方确定研究课题,各自投入人、财、物、资源,统一组织,分头推进,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攻克难关,共享成果,或由一方为主,另一方协助。也可采取不出课题,由各校自行创新和设定,双方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显示创新实力和科研成果,达到相互启发,共同前进。
8.远程教育式
开展远程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是一种更为经济的模式。远程教育是通过卫星电视由国外向国内或国内向国外学生授课,这些学生在向当地院校注册后,分别接受系统的远程课程教育,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和课时,经过考试、考核,得到规定的学分后,由高职院校的校方,发给他们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远程教育已经逐步从国内走向世界。同时,远程教育开展的职业培训项目,也正在随着国际上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而逐步增长,不断深入。
二、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1.改变观念,树立国际合作新思路
我国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速度很快,开始是从以学生流动为特征的留学生教育,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跨国合作模式。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教育市场,我国高职教育和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仍然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与时俱进。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着眼于国际合作办学的未来,对办学活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和长期的统筹规划,富有战略眼光,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敢于创新,善于开拓、勇于实践;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并结合机构或项目的自身特点正确定位,在不同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的项目中开办出各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
2.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的高职特色不明显,国外合作伙伴层次不同,既有职业技术院校,也有综合性大学或教育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选择国外合作伙伴,既满足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特色,这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各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应特别注重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对外合作办学中有所侧重地选择国外同类院校作为合作伙伴,从学校专业建设的角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合作专业;在开展教师交流过程中,也主要寻求同专业设置接近,具有合作前景的同类院校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只有在强调合作的前提和原则下,引进国外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和教育模式,在不断消化吸收并且转化为自身改革和发展动力的过程中,努力挖掘和发挥国内合作机构的比较优势,才能使我国国际合作办学得到质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有效维护我国教育主权的前提下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才能在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强强联合中实现“双赢”,才能培育出精品办学项目。
3.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管理机制
(1)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是使国际合作通向成功的基本保证
国际合作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在形式上多表现为课程、教学、科研、职员、教师、资金和劳务的结合,但由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在深层次的内涵方面则体现为跨文化的相互融合、冲突与吸收。因此,应该摈弃那些阻碍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国际合作机构和项目应该实行“政校”分开,成为真正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实行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以有效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接受监督,从而有效地确保办学过程中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机制不断适应良性运营和健康发展的要求。
(2)其次,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是开展这一活动的必要保障
一般院校都设有国际交流合作处或外事办公室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执行学校国际化战略规划,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教育市场,协助海外招生和引智工作等。有的一些国际合作活跃的院校还设有国际教育中心或国际交流学院。
(3)新形式下的国际合作关系决定了这一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从事这一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国际合作的重要保证
他们平时必须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要求除外语水平必须过关外,更要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熟悉党的方针、路线和外交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遵守外事纪律,掌握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公关交际、独立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各个院校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做好这一工作。
(4)树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即国际通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国际化的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①具有全球视野及思维模式;②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④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⑤熟悉中外多元文化,具有良好的跨国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要求学校的课程具有国际化的内容,“课程国际化”是指在国际合作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间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各种形式,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性人才。
高职教育应结合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对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国际合作的过程中重点引进和学习国外的资格证书体系,在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使人才培养目标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何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75-77
[2]胡海燕. 高职教育国际化及实践思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2期,2007(6)
[3]叶敏. 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2007(8)
[4]李新生.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5]张博.陈育林.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国际合作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第4卷第6期,2002(12)
作者信息:
黄莉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副院长 50岁
叶文红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38岁
彭薇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 31岁
通讯地址:苏州越湖路国际教育园1168号国际交流中心
邮政编码:215104
联系电话:(0512)66551690
(责任编辑:www.s-my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