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注册地址受权发布》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态势分析
——基于CSSCI(2005-2015)的文献计量研究
郭 强
作者简介:郭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办公室副研究员,从事跨境高等教育研究。(南京/210023)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态势分析
——基于CSSCI(2005-2015)的文献计量研究
郭 强
作者简介:郭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办公室副研究员,从事跨境高等教育研究。(南京/21002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与竞争力构建研究(15YJC88002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及特色优势构建研究—基于苏浙沪三地高校的实证分析”(14JYD005)的成果之一。】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相关学者、项目基金、研究内容等五个方面,对近11年来CSSCI期刊中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态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总体而言,学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研究范式还处于探索形成阶段;研究呈现出方法较为单一、视角不够宽广;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较少。在此基础上,建议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突出发挥学术组织和刊物的引领作用,强化理论范式的构建,研究方法需加强多元交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紧密联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注重高层次项目和重大成果的培育攻关。
关键词:CSSCI;中外合作办学;学术论文;统计分析
An analysis on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SSCI papers(2005-2015)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SSCI papers(2005-2015)
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形式及其内容加速演进和变革。学界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热度也有增无减。尤其是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宏观层面上明显加大了对中外合作办学规划指导和规范监管的力度,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支持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和外延拓展的研究也随之掀起新一轮的热潮。为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梳理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特点,系统分析研究态势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我们检索收集了最近11年在C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学术论文,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期通过文献计量学的视角来理清研究规律和进展。
一、研究方法
(一)期刊分布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 248篇有效样本论文发表在79种期刊中,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主要列出了刊载篇数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发文明细。从中不难发现,一方面,表中具体列出的10个刊物全部是国内教育类重要专业核心期刊;另一方面,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四个刊物《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江苏高教》、《黑龙江高教研究》,均刊文在15篇及以上,分别占比总数的7.7%、7.3%、6.9%、6.0%,发文较多的10种刊物总计刊载论文128篇,占比总数的51.6%,且从10种刊物近11年先后合计刊文数占比的依次分布情况来看(50%、77.8%、28.6%、45%、52.2%、50%、63.6%、51.6%、56.3%、35.5%),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学术成果展示平台。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表中呈现的“其他刊物”占比高达47.1%,248篇论文刊载在79种期刊,平均每种期刊11年间发文仅3篇,且在众多期刊中尚无期刊常设中外合作办学专题或专栏,这些说明当前研究成果刊发非常分散,在期刊平台方面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学术聚焦。
本文按照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进行统计,248篇论文作者分布在113个一级机构中,其中厦门大学等9个一级机构刊文5篇及以上,具体见表2。表中研究机构刊文情况透视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以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3月)、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4月)为“塔尖”的少量主要研究基地,其中厦门大学11年累计有28篇研究成果刊发,占比总数的11.3%;二是248篇论文作者分布在113个研究机构中,平均每个研究机构11年总计发文仅达2篇,累计发文在10篇以上的机构仅有厦门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表中刊文排名前9名的机构研究成果合计为81篇,仅占总数的32.7%,总体呈现出有“高地”但尚未形成“高原”的研究机构分布格局,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专业研究机构明显偏少;三是表2中的9个学术成果较多的研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无其他社会组织,一方面说明高校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和学术载体,同时也反映出研究机构类型单一,尚未出现其他社会组织、学术团体广泛参与的局面。
(三)研究学者分析
经统计分析,248篇论文涉及第一作者或独著作者169人,其中发表论文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具体见表4,共计24人。从表中信息显示:一方面,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一群知名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如厦门大学的林金辉(中心主任)、刘梦今、莫玉婉等人为核心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团队,宁波诺丁汉大学华长慧(中心主任)、喻立森、赵风波、孙珂等人组成的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团队;另一方面,从学者们总体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人均发文不足2篇,且超过七成的学者11年间仅发文1篇,说明多数学者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且绝大多数“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相关领域学术团队。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近年来一大批来自众多高校、社会专业研究机构及政府主管部门的从业人员纷纷涉足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也说明了相关研究的广泛性和积极性,值得欣慰。此外,通过对主要研究学者们的个人信息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在表3统计的24人中,以2015年为时间节点,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有9人,占比为37.5%;年龄在35岁至50岁之间的有4人,占比29.2%;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有8人,占比33.3%。且其中男性学者9人,女性学者15人。由此可见,主要研究学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预示着研究前景潜力较大。
为进一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领域主要研究人员的个人学术影响力状况,我们对表3中的24名作者进行了个人学术论文的H指数(H-index)统计分析,为客观评价个人的整体学术水平,统计论文包括了其个人第一作者或独立发表的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所有论文,结果显示:截至目前,H指数达到6及以上的学者仅有林金辉(11)、郭丽君(10)、李亚东(10)、顾美玲(10)、李盛兵(8)、赵彦志(8)、姜彦君(7)、江彦桥(6)、王剑波(6)等9人,而这些学者除林金辉教授外,其他发表的高引论文多数均不是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该领域研究学者总体学术影响力较弱,这也与多数学者涉足较晚,且多为中青年有较大关系。
(四)相关项目基金分析
从文献检索统计来看,研究项目基金明显较少,在所有统计论文中,注明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23.8%,其中国家级项目基金资助论文占比仅为10.4%。课题组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网查询了2005-2015年的课题立项情况[1],11年间涉及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共计9项(其中2006年2项、2007年2项、2011年1项、2012年1项、2013年2项、2014年1项),占比同期立项项目总数的0.2%(2005-2015年立项总数为3967个);同时期,教育部社科司公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一般项目和专项任务项目)中[2],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研究项目合计11项(2007年1项、2009年1项、2011年3项、2012年2项、2014年3项、2015年1项),占比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类专项课题总数的0.31%(2005-2015年立项总数为3615个)。可见,从项目基金的分布角度来看,高层次项目批准立项数明显很少,且注明省部级及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偏低,但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五)研究内容分析
本文试图从研究内容所涵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研究层次水平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态势,以期呈现研究内容本身所隐含的趋势要素。
1.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两种基本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学者们从事相关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但是两者在哲学基础、研究目的、研究依据、研究思路和表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统计分析,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近年来相关研究范式也明显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的态势,如图3可见,从演进折线图的变化来看,定性研究虽然一直是研究的大多数,定量研究比例明显偏低,但是定量研究和两者结合研究的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的数据统计中,定量研究和两者结合研究的合计比值达54.8%,首次超过定性研究的比重。这说明,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由注重内在特质、属性和机理的研究阶段,逐步开始强调状态测度、统计分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阶段。可以预见,这种趋势还将继续演进,直至两种研究范式的比重形成比较均衡的态势。
2.主要研究方向分析。下文表4为我们清晰呈现出统计分析中,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学术文章的研究方向或侧重点。其中关于发展现状及对策方面的论文54篇,占比最高,达到21.4%,如林金辉[3]在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中,提出“坚持公益性原则,完善评估机制,加强质量监控与管理,坚持规范办学,严格依法管理”等建议;占比其次的“宏观政策及法规”方面的研究也高达16.5 %,如张卫国[4]在分析跨国高等教育准入的规制措施方面,强调“完善审批机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并引入激励规制机制”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方面的研究论文占比为13.7%,如王卫平[5]在相关研究论文中,指出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依附现象,并且给出“合理定位课程目标,注意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寻求国外课程内容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结合点”的对策。以上三个方向的研究论文占比超过半数。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呈现出研究方向分布广泛且研究侧重点比较集中的特点。
表4 主要研究方向分布表
序号 | 研究方向 | 篇数 | 序号 | 研究方向 | 篇数 |
1 | 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 54 | 7 | 人才培养模式 | 14 |
2 | 宏观政策及法规 | 41 | 8 | 文化融合与构建 | 10 |
3 | 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践 | 34 | 9 | 党建思政与学生管理 | 9 |
4 | 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 24 | 10 | 师资队伍建设 | 9 |
5 | 机构项目案例分析 | 23 | 11 | 基本理论问题 | 6 |
6 | 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 | 16 | 12 | 其他 | 8 |
3.主要研究视角分析。从文献统计分析来看,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是从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或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视角对中外合作办学领域问题进行研究,占比论文总数的66.9%,其中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林金辉的《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运用》、栗晓红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视野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等。此外,有30篇论文基于法学视角,占比为12.1%,代表论文如易凌的《中外合作办学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黄进等的《中外合作办学基本法律问题探析》;有23篇论文立足管理学维度,占比为9.3%,如赵风波的《中外合作大学的品牌建设:为何,何为与何作为》;有11篇论文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开展研究,占比为4.4%,如孙珂的《高等教育的婚姻学:中外合作大学中的合作原则探析》;其余还有少量文章从经济学(3.2%)、统计学(2.7%)、史学(1.4%)等角度来透析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领域的现象、问题及成因。由此可见,学界总体研究视角较为广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研究水平分析。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查询可知,从2005年至2015年的11年期间,学界共计发表中外合作办学相关领域有效学术论文2537篇,而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来源期刊)论文共计451篇,相对而言,高水平论文比例为16.8%,若仅统计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来源期刊)论文,占比则仅有9.8%。且由表5可见,抽样统计分析的11年期间,CSSCI期刊刊文篇数虽有所上升,但是CSSCI论文占比呈现出在低位徘徊的现象。由此可见,目前理论研究总体水平较低,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比例明显偏少。
表5 2005-2015年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刊发论文统计表
类型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中国知网收录相关论文总数(篇) | 91 | 82 | 116 | 164 | 179 | 260 | 267 | 319 | 343 | 355 | 361 |
其中CSSCI期刊论文篇数(篇) | 10 | 9 | 14 | 20 | 23 | 24 | 22 | 31 | 32 | 32 | 31 |
CSSCI期刊论文篇数占比(%) | 11.0 | 10.9 | 12.1 | 12.2 | 12.8 | 9.2 | 8.2 | 9.7 | 9.3 | 9.0 | 8.5 |
三、结论及展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较之其他研究领域,学术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范式还处于探索形成阶段,“理论引领实践”的效能发挥明显不足。通过上述研究分析,CSSCI收录期刊上中外合作办学学术论文明显偏少,尤其高层次权威期刊上的论文更为稀缺,这与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的实践形势明显不符。在笔者的广泛调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方面,现阶段从事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机构、团队和学者较少,尚未形成一种“百舸争流”的学术生态氛围;另一方面,大量从事中外合作办学具体实践工作的人员不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也没有融入到中外合作办学学术研究领域中去,往往呈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二)针对性对策建议
1.在学术平台方面,突出发挥学术组织和刊物的引领作用。作为学术资源的汇集之所,学术组织或团体是专门从事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平台,其所具备的特质决定了开展科研活动的前沿性和专业性。目前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的专门学术组织或团体还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在全国层面上较为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仅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筹),高校所属学术团体也只有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由此可见,现阶段该领域学术组织发展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因此,有必要在积极发挥现有学术组织作用的同时,引导筹建以省域为范围的地方性学术团体和以广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为依托的专业学术机构,从而逐步形成广泛参与、多方合力的规模化态势。
另外,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呈现、汇集的主要载体平台,其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发表创新成果,推动创新发展。在过去100多年中,87%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在期刊上发表,起到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鉴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尚未有专门的学术期刊,可适时依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或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筹办中外合作办学学术刊物(季刊),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对科研活动的指引作用,从而为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规范及系统研究、学术交流、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构建一个常态化的阵地平台。
2.在研究内容方面,强化理论范式的构建。所谓理论范式,是指被研究共同体所认同的由学科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要素等构成的基本规范和结果框架[7]。若要把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论范式的构建。虽然在这方面,厦门大学林金辉教授已在其专著《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一书中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并且首次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学科的概念[8],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不论是在研究对象还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距离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还相差甚远。这主要由于此前的研究大都是围绕实践层面的应用研究居多,规范的学理研究还非常稀缺,更远没有达到形成比较成熟规范的理论体系阶段。因此,学界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侧重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以期早日使中外合作办学或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
3.在研究力量方面,注重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从上文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研究学者人数规模较小,且大多数研究人员涉足该领域也较晚,从而使得总体研究力量呈现薄弱的局面。不过,近年来一些工作正积极推进,如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发起筹办的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已先后举办六届,在逐步提升广泛影响力的同时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青年学术人才积极参加并在其中脱颖而出。此外,厦门大学于2005年开始招收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至今已连续招生11届。尤其该校2010年成立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以来,加大了研究生培养力度,部分学术人员已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未来应注重引导广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中的青年教职人员以及一些专职教育科研人员关注并积极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活动,并呼吁更多由条件的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4.在研究方法和视角方面,加强多元交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毋庸置疑,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体现学科发展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关键要素之一。研究方法对于学术研究意义重大,适切的多样化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事物内在规律、寻求真理、创造新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9]。客观而言,结合上文的统计分析结论,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活动时间较短,且研究人员大都局限于从事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人员,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方法较为单一、视角不够宽广的局面。今后在研究方法上,要根植于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定量定性结合研究等;在研究视角维度上,鉴于中外合作办学属于交叉学科的特性,应提倡从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维度切入探讨;在研究范式上重视理论思辨和文献研究的同时,应侧重系统调研和实证研究,将理论体系的构建建立在科学的研究范式之上,逐步形成研究方法多样、理论研究深入系统、不同方法交叉综合运用的研究新局面,从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成熟,达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5.在研究方向方面,紧密联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紧密联系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金融、产业、物流到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领域均在积极对接战略,鉴于“人才优先、教育先行”的普遍共识,我国高等教育正围绕“一路一带”与沿线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掀起了新一轮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高潮。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研究活动应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内加强对我国高等教育问诊把脉,谋划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布局和行动策略;对外侧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资源、教育政策、教育市场开展深入研究,注重中国与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空间与潜在机会的深度挖掘,努力服务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发展,为新时期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6.在研究影响力方面,注重高层次项目和重大成果的培育攻关。高层次重点项目和标志性重大成果是衡量学术科研水平的关键性指标。通过上文研究分析,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态势总体向好发展的同时,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一直非常稀缺。这一方面反应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研究领域总体实力不强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领域研究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高水平科研平台稀少、集体攻关少、科研服务性不足、决策咨询和支撑性不强等。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几年,以中国高教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学术组织纷纷成立,同时出现了以林金辉、华长慧等为核心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这些进步必将有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此外,随着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层面上的不断演进发展,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相关教育机构也将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科研力度,累积效应必将加速显现。
作者简介:郭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办公室副研究员,从事跨境高等教育研究。(南京/21002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与竞争力构建研究(15YJC88002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及特色优势构建研究—基于苏浙沪三地高校的实证分析”(14JYD005)的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与竞争力构建研究(15YJC880020)、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及特色优势构建研究—基于苏浙沪三地高校的实证分析”(14JYD005)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365bet注册地址)